)一为阳明热极,宜承汤。(原注:津枯,舌黑而无积胎者,可用温病中之复脉汤。
后世悉宗其谬,如东垣、丹溪之明,亦信而不辨。阴气盛而栗者,助阳为急。
初病时之热,为虚实热,或表实或里实也。(原注:此汗伤心液也。
无声无形,鬼神也。张景岳集《类经》释人迎气口关格诸条,力辨人迎在结喉两旁,气口在两手太渊穴处诚是也。
水火交,则无疾也。发汗太过,其人仍发热、心下悸、头眩、身困动、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汤主之。
按:郑注,脉之大候,要在阳明寸口,阳明即胃之人迎,寸口即太阴肺脉,以二脉为百脉之根源,故为大要。若心下有留饮,背寒冷如掌大者,宜十枣汤。